数字经济

  • 公共数据开放与城市创新: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

    郑国强;吕航;

    公共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时代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为政府引导城市创新和生产力变革提供了新动能。以各地政府陆续设立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0—2021年中国28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渐进式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公共数据开放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公共数据开放能显著促进城市创新,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显示,公共数据开放主要通过降低政策不确定性、改善要素配置扭曲和优化数字发展环境有效驱动城市创新;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在政府数字关注度、市场化程度以及区域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公共数据开放的创新驱动效应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除增加创新数量外,公共数据开放的创新驱动效应还体现在对创新效率的提升效应以及对周边城市的创新溢出效应。研究结论为数字经济背景下政府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方向。

    2025年04期 v.26;No.143 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4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人工智能生成式广告对消费者品牌亲切感的影响

    沈鹏熠;黄畅;康海燕;

    以认知框架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为基础,通过心理所有权、心理模拟两条中介路径,并引入自我建构作为调节变量,探索了人工智能生成式广告对消费者品牌亲切感的影响机制。基于三个情境模拟实验的分析结果发现:相较于人工生成广告,人工智能生成式广告能激发消费者形成更高的品牌亲切感;并且,心理所有权和心理模拟在人工智能生成式广告影响消费者品牌亲切感中具有双重中介作用,相较于人工生成广告,人工智能生成式广告能激发消费者形成更高的心理所有权和心理模拟,进而更能提升消费者的品牌亲切感;此外,自我建构在广告创建代理类型对心理所有权和心理模拟的影响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相较于依存型自我建构,人工智能生成式广告更易激发独立型自我建构消费者的心理所有权与心理模拟;相较于独立型自我建构,人工生成广告更易激发依存型自我建构消费者的心理所有权与心理模拟。本研究不仅丰富了人工智能生成式广告对消费者-品牌关系的影响研究,明确了人工智能生成式广告驱动消费者品牌亲切感的心理机制,而且有助于促进企业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广告设计和品牌传播中,推动广告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

    2025年04期 v.26;No.143 1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2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数字基础设施如何提升企业新质生产力?——来自“宽带中国”的经验证据

    李如潇;

    利用2011—2023年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基础设施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内在路径。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强化创新能力并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提升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这一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显示,在产业结构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市场化水平更高的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为推进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政府层面应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社会层面应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并搭建有效交流平台,企业自身则应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联动,以更好融入数字产业集群,发挥集群效应。

    2025年04期 v.26;No.143 3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公共数据赋能一体化数据市场的逻辑及路径

    牟冰清;韩海庭;

    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培育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的目标,如何通过公共数据更好赋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一体化数据市场建设,成为学术讨论和政策研究的核心问题。从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区域异质性的事实特征出发,通过分析内在逻辑,发现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是培育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的最佳切入口和改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工具。通过建立区域公共数据合作机制、加强“央地”数据开发协同、完善制度规则体系、打造联动数据基础设施、发挥数据交易机构作用等路径,可充分发挥公共数据在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培育中的价值作用,催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2025年04期 v.26;No.143 5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8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高质量发展

  • 稳步迈向“十五五”: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难点及思路

    白永秀;闫雪培;

    “十五五”时期中国经济将处于国际新旧产业结构转换、全球政治权力格局重塑、中西方意识形态对立加剧、美国新政冲击交织的复杂国际环境中;国内则需要巩固拓展发展基础优势、规模优势、制度优势、文化优势等“四大优势”,同时需积极应对增速放缓、发展信心不足、低收入人群占比偏高等“三大问题”。总体来看,经济增长将呈现阶段性趋缓态势,亟须重点突破消费、投资、民营经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及体制改革等“六大瓶颈”。在此基础上,构建以“突破口→发展路径→发展动力→应对措施”为逻辑框架的四维中国经济发展路线图:以扩大内需为关键突破口,形成家庭、企业、政府三元协同的发力路径,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机制改革的决定性作用,做好“双发两稳两防两新两重一促”。推动经济运行逻辑完成从“外需主导”向“内需牵引”、从“生产驱动”向“消费引领”的根本性转变,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持续动力。

    2025年04期 v.26;No.143 68-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1K]
    [下载次数:3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我国绿色金融制度与政策的文本研究——基于文本分析方法

    刘瀚斌;李煜琪;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绿色金融进一步受到重视。通过对我国历史绿色金融政策梳理与分析,并进行反思与总结,得到一定的经验与启示,同时对于现有的政策进行梳理,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有进一步的认识,对绿色金融政策未来的方向与重点能够有一定的预测以及把握,对于企业的传统转型升级与未来发展方向也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本研究运用文本分析方法,以2016—2024年我国绿色金融政策文本为样本,分析了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方向与进展,总结我国绿色金融政策与制度发展现状,并指出存在的局限,进而提出政策建议。

    2025年04期 v.26;No.143 8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8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绿色创新研究:现状、局限与展望

    王辉;史艳丽;

    绿色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向绿色低碳方向加速转型的核心驱动力。通过对绿色创新领域国内外文献的系统梳理与整合,从概念界定与测度方法、驱动因素以及扩散路径三个维度全面总结了现有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当前研究在识别认定与测度、环境政策评估以及全产业链联动等方面的不足,并提出了绿色创新相关领域可拓展的研究方向,可为“双碳”目标下绿色创新激励机制驱动与路径优化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

    2025年04期 v.26;No.143 10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9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论点摘编

    <正>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5年第4期耿伟、刘晓茜、郭宇龙《数字服务贸易壁垒与中国制造业碳生产率》基于2014—2019年中国30个省份分行业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结合全局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了制造业碳生产率,考察了数字服务贸易壁垒对中国制造业碳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服务贸易壁垒显著抑制了制造业碳生产率,数字要素投入效应、绿色技术创新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是数字服务贸易壁垒影响制造业碳生产率的重要渠道。

    2025年04期 v.26;No.143 119-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9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

刊名: 上海商学院学报
创刊:2000年9月
主管: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 上海商学院
出版:《上海商学院学报》编辑部
刊期:双月刊
电话: 021-64386593
Email: xbofsbs@163.com
CN:31-1957/F
ISSN:1673-324X

访问量:26458